四川省教师培训动态
第 11 期
四 川 省 教 育 厅 教 师 工 作 处
四 川 省 教 师 发 展 中 心 2 0 2 4 年 9 月 2 9 日
【编者按】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 强师。我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精神,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关键少数 ”培 训,锻炼硬核“头雁方阵 ”。培训管理者是地方实施教师培 训的“关键少数 ”,其专业化程度决定着教师培训机构的专 业化水平,制约着教师培训的质量;中小学党组书记、校长 作为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关键少数 ”,其综合素养,对于 高品质学校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我省 在今年8月份先后开展了四川省2024年“ 国培计划 ”项 目市 县教师培训管理者高级研修活动和四川省第一、二期卓越校 长培养计划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第三期卓越校长工作室集中 启动会活动。活动的成功举办,成果显著,意义深远,不仅 在四川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等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还充分展 示我省在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育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师培训管理者的反思与奋进
近期, 由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 2024 年四川省市 县教师培训管理者高级研修班在宜宾成功举办。来自全省 21 个市(州)的 210 名市级和县级师训管理者汇聚宜宾,共话 新时代教师培训新发展,共探教师专业成长新路径。现将参 训者在高研班的深刻体会与集体共识——宜宾共识发布如 下,旨在总结学习成果,反思问题不足,明确未来行动方向, 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 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出四川教 师培训的响亮声音。
一、认识与感受——时代性
(一)核心价值与观念重塑。教师培训不仅仅是技能的 传授,更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创新思维的激发。着重提升师训 管理者的素养和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前瞻视野、先进理念、 创新思维和娴熟技能的领导者,能够创造有力引领和带动全 省教师培训工作的高效管理与改革创新。
(二)课程设计科学多元。本次培训课程规划设计将强 化针对性与实效性贯穿始终,根据不同层面师训群体的专业 发展需求,从思想理论与形势政策、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实践案例与总结提升三大模块设置培训课程,通过多维度、 多层次的课程安排,融合理论与实践,对于促进学员全面发 展至关重要。
(三)科学管理与主动参与。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是提 升培训效果的关键。本次高研班积极推行班委组建主动申报制,小组分工民主协商制,团队建设合作分工制,努力做到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确保培训的高效与参与度,增强 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与培训的主人翁意识。
(四)高端引领与深度交流。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 和教育实践者进行指导和分享,不仅丰富了培训的理论框架, 为教师培训指明方向,还提供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通过工作坊、同行研讨、网络平台等深度交流的方式,充分 发挥学员课程资源,发掘本土区域管理实例,激发实践创新 的火花。
二、启示与反思——精准性
(一)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通过重视案例积累、思想凝 练及课程创优,为分层次、分类别培训提供新思路。通过强 化从研发到实践的全过程管理,强调培训实效性的提升方法。
(二)管理实践的深化。强化培训考核与评估,凸显培 训的严谨性、规范性与系统性,考核和评价是培训质量得以 保障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三)培训模式的创新。未来进一步提倡智能化、个性 化、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加大对教师培训数字化转型、 自主 选学模式探索创新力度,精准提升教师培训的效果。
(四)精准培训的挑战。在规范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精准 和专业化培训,如何实现个体差异化与乡村教师的定向培养,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资源整合与动力激发。区域专家与名师资源的稀 缺、教师队伍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培训评估的有效性,都是当前区域师训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方向与行动——未来性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以本 次培训为契机,做好师德师风常态化工作,培养兼具高尚师 德与业务能力卓越的师训管理者队伍。作为培训管理者不仅 是培训资源的开发者,培训方案的设计者,培训工作的组织 者、管理者、服务者,更是培训对象师德师风的引领者。
(二)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通过政策支持与 培训赋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 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 育公平。
(三)持续专业探索与实践。作为培训管理者应该成为 一个教师培训的多面手,深耕专业,深入一线,深情投入, 勇于探索,不断提升自我,为四川乃至全国的教育高质量发 展贡献力量。
(四)面向未来的教师培训。着眼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 推动教师培训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我省教师专业发展数 字化平台,实现我省教师培训六化(体系化、制度化、规范 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同步,深入推进教师精准培 训工作,不断构建教师培训立体工作机制,着力培养一支高 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在“宜宾共识” 的引领下,四川省教师培训管理者将进 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设的意见》 ,落实我省“ 1+5 ”培训管理制度,并不断提 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管理效能,服务好 当地的教师和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地方实施教师培训的“关 键少数” 的引领辐射作用。
四川省走出一条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路
人才是强国之本,教育是立国之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 断深入,基础教育领军人才的培育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中小学校长作为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关键少数” ,其思想 政治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于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 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四川省高度重视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加强我省卓越校长培养培训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有助于促 进我省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育事业的发展和我省高质量教 育体系的建立。
一、顶层设计,绘制蓝图。2020年,教育厅前瞻性规划、 统筹性推动,实施“星云”计划,联合省财政厅出台《新时 代卓越校长培养计划》,打造“川派名师名校长”集群,计 划十年培养1200名“有情怀、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 的 卓越校长,培育1200所高品质学校,未来要实现“培养一个, 带动一片,辐射一片” 的示范引领目标,打造全省基础教育 的领航动力引擎,引领全省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和全省教 师队伍的建设发展。
二、机制赋能,聚力突破。四川教育以机制创新为引擎, 赋能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通过省级行政部门主导,业务部 门管理,高品质承训机构具体实施等多方协作联动,形成行 政主导、协同培养、导师指导、项目制管理机制。同时在参 训学员内部,依托“ 1+6”模式组建四川省卓越校长工作室, 以工作室为载体,领衔人带领团队成员集群成长,引领辐射, 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形成国家、省、市、县名师名校长 培养体系及运行机制。
三、确立愿景,凸显特色。四川省卓越校长培养计划, 紧贴新时代四川省中小学校长队伍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结合 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新形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注重 激发校长内在德性自觉、提升校长领导力为研修实施的两条 主线;以促进书记校长卓越专业发展与增强教育实践能力为 重要培养特色,通过培养培训发挥优秀书记校长在我省基础 教育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举贤选优,专业孵化。面向全省,通过逐级申报层 层优选的方式,确定每年培养对象。面向全国,择优遴选高 水平、专业化承训机构。每期每学段以20人组建小班,由各 承训机构量身定制卓越校长三年培养方案,分别为学员配备 理论和实践“双导师” ,按照学行结合、产出导向, 目标递 进、螺旋提升的培养策略,分阶段开展培养,着力打造卓越 校长成长摇篮、成才沃土和孵化基地。
五、多元活动,交流互鉴。举办各级各类校长学术论坛 等活动,搭建学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组织跨区域交流,鼓励学员参加省内外的教育考 察和交流活动,拓宽学员视野;举办卓越校长培养成果展示 活动,各承训机构对卓越校长培养工作的做法、成效和经验 进行交流总结,展示培养基地及参训学员研修成果等。
六、注重评估,强化产出。省级部门通过过程性视导和 绩效评估,重点管理各承训机构的项目实施进度及培训成效, 并将评估结论反馈给承训机构,促其调整与优化;各机构采 用多元的学习监测系统与结果性考核,测评学员在理论知识 和实践技能上的掌握程度;实施跟踪指导,关注学员发展轨 迹。将凝练和产出成果作为计划关键,强调“五个一”学习 基准任务,即“办好一所品质学校、引领一批教师成长、推 出一项科研成果、完成一套校长培训课程、带动一批学校发 展”,构建多层次成果产出框架。
七、精进笃行,星火燎原。截至目前,四川省卓越校长 培养计划已经举办了4期,共遴选了580余名中小学(含幼儿 园)优秀党组织书记和卓越校园长培养对象。组建了353个 卓越校园长工作室,2500余名成员积极参与,形成了覆盖全 省21个市(州)的培育梯队和成长矩阵。据统计, 自培养计 划实施以来,参训学员和工作室成员中 已有117人获省级及 以上荣誉,169人成长为正高级教师,9人入选国家级名校长 培养,40余个工作室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育。这些成果充 分证明了四川省卓越校长培养计划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面向未来,四川省卓越校长培养计划承载着新的梦想与期待。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继续在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基础上,健全卓越校长的遴 选、培养、管理、使用一体化机制,营造名师名校长可持续 发展的良好生态,造就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川派名师名家 名校长,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