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省教师培训动态 2025年第5期
时间:2025-05-29 00:00:00   来源: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   查看:1869

四川省教师培训动态

 

2025年第5

 

四川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

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                                                                             2025529


 

【编者按】

 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省级教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探索教育改革创新之路。他们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前沿的技术手段融入教师培养体系;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目标,从师德师风建设、专业知识更新等多维度发力。在不懈努力下,试点区收获一定的成果,不仅为区域内教师的成长搭建起广阔平台,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开辟出全新路径,还凭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为全省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引领着更多地区在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省级教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

创新探索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统筹规划,高位推动试点区建设

 近年来,省教师发展中心将省级教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任务,以系统化思维和全局性视野,全面深化各项管理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为全省教育改革树立了标杆。

 一是政策引领省教师发展中心紧扣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深入调研本省教育实际情况,组织教育领域专家、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经过反复研讨与论证,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与实施细则,为试点区工作锚定方向、规划路径。

 二是组织协调。构建起 省级统筹、多方协同”的高效运行机制。横向整合高校、教育研究机构、优质中小学等优质资源,形成教育发展合力;纵向贯通省、市、县、校四级管理体系,确保政策执行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三是机制完善。设立专项工作组、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等方式,从师资培训、教育科研、课程建设到经费保障等各个环节,为试点区建设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动力支持。

 二、因地制宜,各试点区创新成果丰硕

 各试点区立足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改革路径,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创新实践成果。

 (一)成都市武侯区:创新构建 四项机制、四大平台、四级协同”的教师发展体系。“四项机制”涵盖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名师工作室引领、校际协同发展以及教育质量评价,有效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四大平台”包括教师培训、教学实践、教育科研和数字资源平台,为教师成长提供多元化支撑;“四级协同” 实现区、片、校、学科组的联动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通过这一体系的实施,全区各级名优教师占比大幅提升,成功跻身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行列,其智慧教育应用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泸州市泸县:精心打造龙城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创新推出 六学”提升模式,即理论研学、跟岗访学、实践教学、课题共学、网络助学、成果展学。该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相融合,完成首期研修并收获大量成果。

 (三)宜宾市翠屏区:大力实施 人才回引、青蓝结对、名师培育、质量提升”四大行动。通过设立专项人才引进基金、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众多优秀教育人才回流;“青蓝结对”计划促进新老教师传帮带,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名师培育”工程培养出一批区域教学骨干;“质量提升”行动通过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推动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成功打造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育新品牌。

 (四)成都市青羊区:秉持高站位、高质量、高起点的培养理念,群策群力研制领军教师培养方案。通过定制化课程设置、项目式研修以及国际化交流等方式,为领军教师搭建广阔的成长平台。组织教师参与国内外高端教育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培养出一批在全国教育领域具有话语权的学科领军人才,显著提升了区域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西昌市: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特色,靶向定位教师培养基地,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与课程改革。将彝族、藏族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开发,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展民族文化素养培训和双语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促进教师特色化发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生态。

 三、成效显著,试点区示范效应凸显

 省级教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在多个维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师队伍素质实现质的飞跃。通过系统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试点区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显著提升,学历水平逐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全面增强,在市级以上教学竞赛、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方面成绩斐然,形成了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试点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双减”政策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试点区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艺术体育比赛中屡获佳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区域教育影响力持续扩大。各试点区凭借独特的改革创新成果和显著的教育成效,成为省内改革的热点和焦点。承办教育会议和活动数量逐年增加,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教育代表团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试点区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机制创新,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

 试点区建设取得成功的背后,是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机制创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各试点区建立健全人才引进 绿色通道”,吸引高层次教育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同时,完善教师荣誉制度,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师德师风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

 研训体系与机制。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研训体系,针对新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整合高校、教研机构、名师工作室等优质培训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实现教师培训的常态化、精准化和专业化,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名师送教下乡、校际结对帮扶、联合教研活动等形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辐射。加强区域间教育合作与交流,开展教师互派、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成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展望未来,开启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展望未来,省教师发展中心将以更强的责任担当和更务实的工作举措,持续领航省级教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在政策扶持方面,持续关注试点区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发展支持体系,为教师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资源统筹上,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合作,加大对试点区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的投入,汇聚更多优质资源,为试点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活动,搭建试点区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促进共同提升。建立 试点区 - 非试点区”结对帮扶机制,将试点区的成功经验向全省推广,推动全省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探索教育前沿领域,紧跟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速推进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更广阔的数字化平台,助力教师培养模式迭代升级。

编辑: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